
无论从短时间或中长时间来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总体经济调控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目前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要是通过调节实际利率来实现对总体经济的把控。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一直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总体经济的调节手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项预算平衡法案被通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统财政刺激手段逐渐失灵,进而使得货币政策手段黄袍加身,即通过调整实际利率水平对总体经济进行调节,这就是所谓的泰勒规则。广泛应用于利率期货等赚钱分析中。
约翰·泰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曾任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次长,他于1993年依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表示了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即泰勒法则。依据该规则,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联邦基金名义利率的变动趋势,因此,这一法则不只受到学术界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重视,也为广大赚钱者所关注。泰勒法则的核心是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等总体经济当期数据,来定量地预料估计该国央行未来货币政策行动的模型。
从沃尔克的前任伯恩斯开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接受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把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主要手段。在这个时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隔六个星期要为各种货币总量的增长率确定一个目标区间,同时也会兼顾联邦基金利率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目标的一致性。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主义学说也暴露出其局限性,货币供应量目标难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改用真实利率作为政策工具,则可以将金融市场上的所有资金流动都覆盖在内。1993年,格林斯潘放弃了执行了十多年的以货币主义为书本理论基础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财经楼-搜集最新财经新闻、财经资讯及实用的财经知识,内容覆盖股票、基金、期货、外汇、债券、保险、银行、黄金、理财等,为您推荐最佳的投资理财和金融管理方案。